(台灣英文新聞 / 林于雯 綜合報導)萊豬議題的網路流言不斷,近來又流傳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後,以殘留萊劑的豬肉或豬內臟廚餘來養豬,將造成全台本土飼養豬變成萊豬。農委會今(8日)對外闢謠,說明含極微量萊劑的豬肉及內臟,和其他殘羹混合稀釋,豬吃下肚後會代謝降解,並無殘留問題。
農委會指出,依照衛生福利部訂定食品中動物用藥殘留標準,未來僅允許進口符合萊劑安全殘留容許量(0.01到0.04ppm)的豬肉及豬內臟,其所含萊劑已相當微量。此外,農委會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物第53篇之萊克多巴胺」的科學資料,說明豬隻在口服萊劑後,其排泄半衰期約6至7小時。顯示萊劑會在豬體內迅速被代謝,所以用廚餘飼養豬隻不會有萊劑殘留問題。
如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曾經提到,萊克多巴胺在牛肉或是豬肉的半衰期代謝速度很快,24小時內就會代謝8成。農民都在屠宰前2天停止使用萊劑,因半衰期跟代謝快,殘留量會大幅度衰減,但最後檢測仍要符合安全容許量。至於消費者端,民眾食用含萊劑豬肉時,每人每天要吃超過33片200克排骨,天天吃而且連續吃5到10年,才可能超過安全攝取量。
若民眾對於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仍有疑問,可參考農委會官網的「美豬美牛進口議題專區」,了解美豬進口的背景、對國產豬肉的影響、萊豬食品安全,及消費者權益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