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醫藥組 綜合報導)國內新冠疫情進入高原期,學齡前幼童染疫數已破7萬例,台大醫院和高雄長庚接連傳出確診的兒童在康復一個月後併發「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案例,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林銘泰呼籲家長「趕快帶孩子去打新冠肺炎疫苗」,不僅能預防感染、重症,如果不幸染疫也能降低併發MIS-C的機率。
延伸閱讀:什麼是「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該如何預防?馬偕名醫黃瑽寧一次解析
林銘泰昨(5)日於臉書發文指出,端午連假期間,他和加護病房、感染科同事,合力將台大首例、更是全台首例併發「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10歲弟弟救回來, 但真的不希望再出現第二個了。
據林銘泰附上的圖表顯示,男童在4月底確診,輕症兩天後痊癒,不料過了一個月後,卻在5月28日到31日間突然出現高燒、腹瀉、淋巴結腫大、紅疹、手腳痛等症狀,後因血壓不穩住進加護病房,過程中醫師為男童注射免疫球蛋白,及併用類固醇、強心劑,病情終於在6月5日獲得控制,成功轉出加護病房。
因此他再次提醒家長,趕快帶孩子去打新冠肺炎疫苗, 不光是可以預防新冠重症, 還能預防如果不幸染疫一個月後可能合併高燒和休克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也在臉書轉發並提到,與所有其他呼吸道病毒相比,Covid-19 給兒童帶來了不尋常的負擔,除了體溫高、 抽搐、橫紋肌溶解症、哮吼、心肌炎、腦炎等,現在MIS-C 也來了。
吳昌騰解釋,MIS-C很罕見,每10萬名確診兒童中 ,在Alpha流行期間發病率為54.5,在Delta流行期間為49.2,在 Omicron流行期間為 3.8;由於其併發症高, 冠狀動脈異常的比率可高達10至50%, 死亡率也可到1至2%。
在臨床表現方面,這些兒童併發MIS-C的時間點多為COVID-19感染後的2至6週,症狀是發燒 (39-39.5 °C ) 合併有多系統的炎性症狀,包含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另外也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
吳昌騰強調,甚至有超過1/3的病童會併發休克,通常呈現暖性休克,而病人這時都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最後他也呼籲,「疫苗接種,是給予孩子們最重要的保護方式之一」。
在高雄出現首例MIS-C後,高雄長庚兒童醫院川崎症中心郭和昌醫師也發文提醒,請家長一定要注意新冠肺炎確診後一個月左右的發燒。
他也一併說明WHO 制定的MIS-C診斷要件,曾確診或有相關接觸史的0至19歲兒童及青少年,在發燒超過3天,出現炎性指標上升(ESR、CRP、procalcitonin)情形,但排除其他導致此炎性症狀的微生物因素後,若以下情形符合2項(含)以上者則符合,包含皮疹或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或皮膚粘膜發炎表現(口腔、手、足)、低血壓或休克、凝血功能異常(PT/APTT 異常、D-dimer上升)、急性腸胃道症狀(腹瀉、嘔吐、腹痛),以及心肌功能異常的表徵(心包膜炎、心瓣膜炎、冠狀動脈異常,包含超音波異常發現或troponin I/NT-proBNP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