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30 日在杜拜登場,隨著氣候日益成為人類與地球存亡的關鍵,牽涉不同利益的各方都清楚,勢必有一番角力與艱難談判。屢被蓋上溫室氣體排放大帽子的肉品乳品業也積極備戰,帶著大批人馬赴會,亟欲說服各國,吃肉有利環境,吃肉才能確保永續營養來源。
衛報報導,根據外流的文件,全球肉類聯盟(Global Meat Alliance,GMA)擬定了「作戰計畫」,派出精良的挺肉遊說代表赴會,包括來自全球最大肉商 JBS 及產業組織如全球乳製品平台(Global Dairy Platform)與北美肉類協會(North American Meat Institute,NAMI)之成員。
幾大主張包括,肉是永續營養;產肉過程可有益環境;產肉對環境永續食物系統扮演重要角色;畜牧業朝減碳方式邁進云云。
如,牲畜吃草有助維持土壤健康,而土壤就是碳的貯存地,亦即「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 。這項說法備受食品業喜愛,儘管科學家稱土壤並非碳儲存的長期可靠來源。
又,肉類有助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國家打擊飢餓,降低糧食不安全與操控風險。儘管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Committee on World Food Security)多次言明,飢餓與操控情況並非是食物匱乏所致,而是取得、分配與執政的問題。
畜品與乳製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足跡已成眾矢之的。乳品業約占人類碳排的 3.4%,高於航空業。動物農業則是甲烷最大排放來源,而 以 20 年期來看,甲烷致暖化的力道比二氧化碳還高出 80倍。科學家警告,再不採取行動,光是甲烷就能輕易將全球升溫推向攝氏 1.5 度的不可逆氣候崩潰門檻。
那麼產業的「頑強抵抗」有效嗎?有的,今年稍早,部分牽扯利益甚巨的國家,就齊力淡化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對飲食少食肉的建議。
驚人的事實是,全球牛肉生產衍生的排放量竟等同於印度全國排放量。無奈的是,在此事上,政治凌駕於環境,政府究竟要不要有所作為,是成敗關鍵。全球前三大牛肉出口國分別為巴西、澳洲與美國。為了經濟利益,不可能讓步太多。歐盟與美國的肉類與乳品產業,每年獲得的補助分別是其他蛋白質來源的 1,200 倍、800 倍。
這次派出的肉品大軍很強勢,文件中可見,產業代表將植物基底食物推廣者 Food4Climate 稱作「極端分子」,更不滿 COP28 大會提供的餐點多是素食。倘若各國政府為了迎合產業,不願正視此問題,從政策面根本性改革,想要促民眾少吃肉的努力,恐怕難有推展空間。